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从联大茅草棚到小行星命名:一位女地质学家的硬核人生_池际尚_标本_岩石学

2025-04-16

1941年,昆明郊外的乱石堆中,一位年轻女子手握地质锤,在炮火间隙敲击岩层——她是池际尚,西南联大最坚韧的岩石学家。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用脚步丈量山河,在破碎的国土上寻找地质学的永恒诗篇。

显微镜下的山河

1941年,昆明郊外的花岗岩裸露处,23岁的池际尚趴在滚烫的岩石上,用地质锤敲下样本。这位后来成为中国岩石学奠基人的女子,当时是西南联大地质系最年轻的女助教。她的工作台是半截炸毁的墓碑,显微镜用棉线绑在木架上——这是战时中国最奢侈的实验室。

联大教授袁复礼注意到,她总在标本盒里夹一片山茶花瓣。"压力再大时,看看生命如何从岩缝里开花。"她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。

野外的生存方程式

滇西考察途中,池际尚的团队面临过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和安全风险。据其学生回忆和相关考察报告显示,为保护珍贵的地质标本和资料,考察队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。在怒江峡谷等险要地区开展工作时,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,坚持进行严谨的野外地质观测和数据记录。这些经历生动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不畏艰险、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。

展开剩余63%

学生回忆:"池先生教我们辨认云母片岩,也教我们用芭蕉叶接雨水过滤饮用。她说'野外地质就是生存地质'。"

讲台上的构造运动

她开设的《岩石学》课上,总放着三块标本:

北平西山采的石英——"这是我们来时的路" 昆明玄武岩——"这是战时的根" 美国带回的橄榄石——"这是将来的灯"

当男生们质疑"女人搞地质能吃苦吗",她带着全班徒步横断山脉,在海拔3000米处发现罕见的榴辉岩。这份标本现存中国地质大学,标签仍是她工整的钢笔字:"1944.5.12,师生共证。"

学术星火的传递者

晚年的池际尚总戴着一枚银质胸针——那是用联大时期的显微镜零件改制的。她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中,有11位成为院士。"我们那代人就像变质岩,"她对学生说,"高压之下,才显真章。"

2019年,国际矿物学会将编号"7181"的小行星命名为"池际尚星"。这颗星的运行轨道,恰好经过当年西南联大上空。

时间的岩芯

当我们钻取历史的岩芯样本,会发现某些闪光层:1943年她在炮弹坑里测绘的剖面图、为女生特制的轻量化地质锤、始终放在公文包里的三叶虫化石。这些不是文物,而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,依然仰望星空的证明。

炮火会停歇,山河会变迁,但岩石记得——那个在战乱中俯身大地的女子,用地质锤敲出的,不仅是矿脉的走向,更是一个民族在动荡年代里不曾折断的学术脊梁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返回